六成体育生毕业后进了教育界,就业满意度近三年稳步提升

作者:高建涛 时间:2017-03-27 点击数: 责任编辑:


里约奥运会中国运动员共有416名,是我国赴境外参加奥运会规模最大的一届。其中有不少是来自高校的奥运健儿——孙杨毕业于浙江大学体育系,宁泽涛毕业于郑州大学一竞技运动训练专业,傅园慧现在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康复与运动医学系,中国女子排球队队长惠若琪在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读研究生,中国跆拳道首位获得奥运金牌的男子选手赵帅是西南大学一竞技员工……
除了这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奥运健儿们,每年全国体育学类专业的毕业生还有好多,他们都去了哪里呢?今年里约奥运会又为人们对体育的热情添了一把火,这股“体育热”是否意味着体育学类专业的毕业生迎来了就业的春天?
随教育发展而建立,体育学分7个专业
体育学体系是随着教育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属于教育范畴的一个科学分支,主要是为了培养体育团队而设置的。
目前,中国独立的专业体育院校共计15所,创办最早的是1952年成立的上海一竞技。在体育学专业排名第一的北京体育大学筹建于1952年,1953年举行开学典礼,原名中央一竞技,1956年更名为北京一竞技,1993年更名为北京体育大学。当时,我国创办体育院校主要源于国家战略需要、教育发展需要和体育发展需要,其主要任务就是更好地为国家的体育运动服务,特别是要培养优秀竞技体育人才。在招生与管理上,初期的体育院校也突出了对运动水平的高要求。比如体育院校毕业生的运动水平要达到一级运动员水平或健将水平,体育院校还可以作为独立单位参加市级运动会。可以说,高等体育院校创办初期主要是为高水平竞技体育服务。
近几十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仅培养体育团队的科学体系有了新的发展,用于健康目的的身体锻炼活动也广泛地发展起来,并发展了相应的理论与学科;还有作为国际体育交往和人们文化生活重要内容的竞技运动的迅速发展,又出现了有关运动训练的科学理论与学科。这一切都使体育科学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原来用于教学的体系所包括的内容。因此,揭示体育科学中所有学科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在结构和层次上的关系,建立一个比较完备的体育科学体系,使合理设置的各门学科得以协调地发展,避免相互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就成为加速发展体育科学必须解决的问题。基于这样的原因,在体育发展史上开始有了体育学这个新学科和新概念。
目前,我国体育学类专业包括: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科学、运动康复、休闲体育7个专业。
培养大批体育教育人才,文体类职业明显上升
目前,体育学类专业毕业生向教育领域输送的人才最多,并且在2015届时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毕业生比例呈现大幅提升。
第三方调查机构麦可思的统计显示,“教育业”是吸纳2015届体育学类专业毕业生最多的行业类,比例为63%,比2014届该比例(44.4%)高18.6个百分点,比2013届该比例(56.7%)高6.3个百分点。“中小学教育”是2015届体育学类专业本科生从事比例最高的职业类,比例为40.2%,比2014届该比例(31.7%)高8.5个百分点,比2013届该比例(35.8%)高4.4个百分点。从事教育相关工作的体育学类专业毕业生比例提升,可能与近年来中小学教育机构对体育教师的需求增长有关。
不过,体育学类专业毕业生的收入并没有优势。麦可思数据显示,2015届体育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半年后月收入为3875元,比2014届(3724元)增长151元,比2013届(3268元)增长607元,始终低于全国本科毕业生月收入平均水平。虽然月收入上不具有优势,但是体育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不仅在最近三年稳步提升,而且始终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这种收入虽低但满意度高的特点,很可能是受到超过四成毕业生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影响。因为这也符合中小学教育工作者的就业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文化、体育”类职业作为2015届体育学类本科生从事第二主要的职业类,其从事比例在最近三届也有明显提升,2015届的该比例为10.4%,比2014届该比例(4.7%)高5.7个百分点,比2013届该比例(4.0%)高6.4个百分点。这一比例的提升可能是受到了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影响。
专家分析认为,成为教师是绝大多数体育专业员工的方向,也是比较传统的就业方向。近几年来,休闲文体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如户外拓展的教练员或营销员。户外拓展行业规模以上企业是从2010年前后出现的,当这些规模企业站稳脚跟之后,市场上就出现了很多的针对户外拓展、真人CS等各种户外运动项目的培训、演练,这是体育专业的同学们看好的行业之一;健身教练、救生员也是方向之一,随着社区体育的兴起,健身领域还在不断发展。此外,体育运动器材行业的销售、营销、管理岗位,也是体育专业的员工理想的就业领域。
该不该综合化发展,体育院校走向何方?
对大多数体育学类专业员工而言,最残酷的还在于就业率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
麦可思对2013届至2015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研究显示,体育学类专业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低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2015届体育学类专业本科生就业率为89.2%,比全国本科平均水平(92.2%)低3个百分点。体育学类专业毕业生无法学以致用问题也相对突出,对体育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分析显示:2015届体育学类专业本科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为68%,与全国平均水平(69%)基本持平。对比该专业类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原因,进一步研究还可以看到,“迫于现实先就业再择业”(27%)、“专业工作岗位招聘少”(26%)和“专业工作不符合自己的职业期待”(24%),是体育学类专业毕业生选择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最主要原因。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体育学类专业毕业生因为工作岗位有限才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比全国本科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因为不符合职业期待才从事与专业无关工作的比例,比全国本科平均水平低9个百分点。以上数据分析似乎说明,目前,社会储备了数量较为丰富的、热爱本专业的体育学人才,但是其中一部分毕业生因为与专业相关岗位少而无法实现学以致用的目标。相信随着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社会对体育运动的愈发重视,未来体育学类专业的毕业生将有更多的就业机会。
不过,体育学类专业毕业生灵活就业比例相对较高,受雇半职工作、创业比例高。2015届体育学类专业本科生从事半职工作的比例为3.1%,比全国本科平均水平(1.0%)高2.1个百分点;2015届体育学类专业本科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6.1%,比全国本科平均水平(2.1%)高4个百分点。
体育院校该不该综合化发展?北京体育大学池建教授在去年举办的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上表示,现在的体育院校中有很多非体育专业,如体育传媒、体育英语、体育管理等,这些专业主要是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变化产生的结果,最突出的表现是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在这样的背景下,体育院校考虑到自身发展和招生等因素,开拓一些新兴的学科专业,扩大招生规模,也是在当时形势下一种自我生存与发展的选择。但是,这种追求综合化盲目扩张专业和规模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办学特色的弱化和办学质量的下降。
池教授认为,当前,专业体育院校必须在新的形势下找准自身定位,才能找到安身立命之本。作为一所大学,特色始终是生存和发展之本,体育院系的特色是体育,必须抓住这个根本,形成自己的特色。体育院校应该坚持“体育为根”,在兄弟院校中的地位、在世界中的地位才能体现出来。对于具体的专业来讲,就是要办好体育教育训练学,在此基础上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盲目追求综合化发展,导致原有阵地、特色和品牌丢失,就会有生存之忧,从而失去独立存在的价值。

版权所有  ©  一竞技 - 亚洲最大的电竞平台